《政客、權謀、小丑》閱讀書摘筆記

Sad Paradise
16 min readJun 20, 2022

《政客、權謀、小丑》是我在2021年讀完後最常想起的一本書,以下簡稱《政客》。(結果拖到現在才整理…)

作者朱里亞諾・達・恩波利,義大利記者,創辦米蘭智庫Volta創辦者。羅馬大學法學學士、巴黎政治學院政治學碩士。自1996年出版第一本書之後,現在有12本談論政治、經濟等議題的書籍。

《政客》一書法文原名Les ingénieurs du chaos(英文:The engineers of chaos),也是書中多次提及的混亂工程師,以煽動大眾情緒來得到自身利益的人。

書裏透過各個國家裡的實際例子(每章討論不同的國家案例)來介紹大眾是如何被煽動而選擇對於自己不利的政治決定。這樣的現象的背後成因以及運作方式: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以及「相信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以及混亂工程師如何在網路時代更有效率的達成他們的目的。

我覺得《政客》一書並非困難閱讀的書籍,可以輕鬆地讀懂。也可以在讀的同時多思考自己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情形。(這也是我讀完之後常常想起這本書的原因。)過往,我自己在接觸到新聞或消息的時候,也是常常有過於激動的情緒,特別是回想起2020年的選舉。書中最後並沒有提出對於假消息、不實攻擊這樣的政治操作手段有特別的解法。我也沒有,不過自從我讀了這本書之後,接受到消息都會先自己簡單查證一下。以及對於政治的想像需要調整。不能期待投完票,自己就沒有任何需要做的事情了。改變不會那麼奇蹟似的發生,每天都需要為了自己所相信的價值、所希望的社會的努力。

我覺得也許要讓我們完全無視情緒是不可能的,但也許可以訓練自己稍微不要太容易被帶動。

以下書摘和我的一些簡單想法(「」內為書摘,其他為我的想法,若無特別說明粗體斜體為我的標記):

本書目錄推薦序
導言
第一章|民粹主義的矽谷
第二章|政治界的Netflix
第三章|瓦爾多熊征服地球
第四章|酸民當老大
第五章|布達佩斯的怪奇政治伴侶
第六章|物理學家
第七章|量子政治的時代
參考資料

推薦序

「當前全球性民粹主義風潮的興起大致上是對經濟危機、高失業率、移民議題的回應。如果說民粹主義政治帶給群眾什麼新鮮的吸引力,主要也是因為當前民主體制的失能和停滯,無法解決這些重大問題,讓人欠缺變化感。」

「而敵人是需要被想像、被製造出來的。」

「假新聞和陰謀論並非全然無關事實,它們之所以能發揮效用是因為被套入某些根深蒂固的感受和世界觀。」

「任何一種訴求不管合理或荒謬,只要能夠餵食給群眾一種憧憬,更重要的是挑起他們恐懼,就能得到支持。」

「這種情緒的關鍵在於讓群眾覺得自己是遭受不公平對待的受害者。」

「網路的高度連結性、便利性與匿名性讓民粹主義支持者大鳴大放。」

「斯洛維尼亞哲學家紀傑克就曾指出,現代民主國家以『自由』、『平等』、『人權』等抽象概念為認同原則,將本質鑿空,各種回歸根本源與本質的傾向因而得以趁勢而起。」

「民粹主義觸動了普遍的人性特質,它源自人們面對不確定的狀態的被剝奪感,衍生出控制的意志,重新找回尊嚴與歸屬感的企圖,問題出在這些需求和企圖被狂人們操控,被導向排斥與恐外。」

從上面的引用可以看到,這個問題很大部分的和我們的情緒相關。當然我不覺得壓抑情緒是解決辦法,但我認為我們在感受到情緒的時候,可以稍微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

讀到這些讓我想到Contra Points的影片Envy其中討論到公平性的地方、《善良的歧視主義者》和我們相信世界是公平的需要。

除此之外,也跟我們希望有一個一勞永逸、快速的解決方式有關。以及對於許多在普遍的名詞定義不明確(例如:「言論自由」或「政治正確」等),這個不明確的部分被拿來操作。(我這裡所說的定義不明確,未必是真的沒有一個學術上的明確定義,而是在我們一般人的討論過程中,討論的雙方對某個字詞各自有解釋。而這個解釋有出入並且雙方沒有注意到解釋上的出入。)

繼續閱讀|回目錄

導言

「民粹領袖的缺點在支持他們的選民眼中變成了優點。經驗的缺乏證明了他們是腐敗精英圈的局外人;能力的拙劣擔保了他們的『真』。他們在國際上製造的緊張情勢說明了他們獨立不阿;充斥在他們宣傳中的假新聞,則標誌了他們的自由精神。」(書裡原本的粗體。)

「打破左派的規則、違反政治正確,成為了他們塑造形象的最高指導原則。」(書裡原本的粗體。)

「這樣的政治行動必然是民粹的,因為它跟社群網站一樣:容不下任何形式的中介代議,置所有人於同樣的地位,只有一種評判參數:數。內容究竟是什麼,它漠不關心,因為正如社群網站,它只有一個目標:矽谷的小天才們稱為『參與』,政治上則意味著最即時的擁護。」(書裡原本的粗體。)

「社群網站編寫演算法,是為了提供能頻繁吸引視線、在社群平台上留住使用者的內容。」

「新政治宣傳的糧草主要是負面情緒。」

「強調民粹狂歡節黑暗面的人太常忽略這個面向,嘲笑向來是顛覆階級秩序最有效的工具。」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裡也有提到嘲笑弱勢團體會加強他們弱勢的處境,讓他們更好地被控制。

「對於民粹主義的信眾來說,一一查核過的事實真相,實務上是不算數的。當訊息切合他們的經驗與情感,這對他們來說才是真實的。」

一旦討論進到情緒和個人經驗、個人價值觀的範圍裡,我們就很難說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假新聞和消息變得難以反駁。我覺得這是最困難的地方:開啟一個真誠的討論。

一方認為另一方的經驗/價值觀/情緒是被誤導的 →被指控是被誤導的一方產生負面情緒 →討論難以進行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一章|民粹主義的矽谷

討論義大利的政情況

「…成為新一代民粹主義者中第一批了解『政治衍生自文化』(politics is downstream from culture)的人。從一開始,他就奮力奪取掌握在自由派知識菁英手中、支配文化的權杖。」

Netflix紀錄片How to Become a Tyrant,金正日也用一樣的方式掌握、製造文化。我(緩慢)閱讀中的《東方主義》核心也在討論知識(的掌握和控制)和權力。

「就在這個時刻,班農領悟到這矛盾的修辭是有機會成真、真有揮灑空間的 — — 」

這裡讓我不得不想到doublethink,以及doublethink的(誤)用。這個下次再討論好了

「這種形式並非建基於理念,而是建基於混亂工程師精心校準的演算法。」

這裡我覺得可以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指出民粹的政客並沒有特別的理念,不過通常支持者是有些核心理念(雖然那些核心理念可能很荒謬,或建立於對某種東西或概念的排斥。)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二章|政治界的Netflix

討論義大利情況&五星運動

「此時其中,部落格[指五星運動動力來源的部落格]關注過一個又一個激發人們怨恨政治及金融體制的庶民議題:政治人物貪污腐敗、大企業以小股東的權益為代價濫權舞弊、勞動環境脆弱。針對這些主題,部落格不僅僅譴責現況;恰恰相反,它開出了過度簡化但卻具體的藥方。它給人一種印象,若非義大利被一幫左派右派沆瀣一氣、只為自身利益行動而犧牲人民的犯罪集團所掌握,問題的解決辦法根本近在咫尺。」(書裡原本的粗體。)

這裏的「具體的藥方」可以呼應前面紀傑克說到的「抽象概念」。我們大部分的人因為生活忙碌,對於抽象的概念較無感覺、「具體的藥方」則是容易理解。同時,另一個我覺得可以注意的地方是「過度簡化」這幾個字,我們希望問題能快速解決,「過度簡化的藥方」滿足了這方面的想像。

「透過部落格發表評論、散播貼文,你可以在一天裡的任何時刻從政。從一開始,效益就能有所指望。」

不過我也覺得「如何決定某些解決方法是迅速有效的」也是有趣的地方。以及不相信民粹主義的人,也會透過發表評論,轉傳貼文的方式參與政治。這樣似乎顯示這樣的行為僅是一種行為,而使用行為的人的意圖決定了行為造成的結果?

「這本書成為了庶民對抗精英的宣言。」

對我來說,這句話有趣的地方是台灣的選舉也出現過一樣的修辭。

「這一個架構表像開放、立足於基層參與,實際上卻完全由高層封鎖與控制。」

我承認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民眾黨。

「從一開始,大家就在這點上大大誤解了五星運動。對於基層的運動參與者來說,網路是參與的同義詞,網路是用來把權力從職業政客集團手中奪回給一般人的、民主革命的工具。但對於卡薩雷吉歐和格里羅的雙巨頭統治所體現的五星運動菁英來說,事情並非如此:首先,網路是控制的工具;網路是由上而下發動革命的媒介,它接收大量的數據,作為商業、尤其是正目的之用。」

「而無國界記者組織在年度報告中揭露自2015年起,五星運動是義大利新聞自由限縮的因素之一。」

「與所有政黨都有的權力鬥爭相比,五星運動的鬥爭,其特色是完全不公開,並有歐威爾式(orwellien)的目標 — — 控制追隨者的思想。很少有追隨者對此有所察覺。」

「五星運動跟北歐的海盜黨及其他為了電子民主而奮鬥、一以貫之仰賴著完全開放透明的開源平臺的政治力量背道而馳」(書裡原本的粗體。)

封閉性和邪教。

作者總結五星運動的特質:

  1. 極權性
  2. 「沒有願景或藍圖,也沒有任何務實的內容。」 →「迅速而有效率地滿足政治消費者的需求」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三章|瓦爾多熊征服地球

「當代德國哲學彼得・斯洛特戴克(Peter Sloterdijk)在一本2006年出版的書中,梳理了憤怒的政治史。他認為一股勢不可擋的情緒縱橫在所有社會之中;一群無論有沒有理由都認為自己遭受損害、排除、差別對待,或者沒有被足夠傾聽的人們壯大了這股情緒。歷史上,提供這股長久累積的巨大憤怒一個出口的,首先是教會。」

這段讓我想去找這本書來看,以及想到尼采的Beyond Good and Evil,討論到基督教讓沒有辦法反抗的人相信自己沒有辦法反抗的事實是自己的美德。

「更何況,事實很單純,它證明了幾乎到哪都一樣,投奔瓦爾多懷抱的,並不是最貧窮、接觸最多移民、承受最多變革的人。」

回到前面提過的想像的敵人。面對想像的「敵人」比面對真正的「敵人」的人更容易被刺激。

「社群網站這一具超強機器建立在人類西里最原始的動力之上,它不是造來讓我們獲得安寧的。安全相反,它是造來讓我們保持在永遠猶豫、恆常缺乏之中的。」

我不完全同意這個,不過我覺得這是我比較少思考的部分。

「對我們來說,陰謀論網站有強烈的魅惑力,因為,終於!它們能對我們的困難給出一個說得通的解釋。它們對我們說,都是別人的錯,別人正事不做,就專門操弄我們,以達成陰毒的目的。」

「麻省理工學院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平均而言,假消息在網上被轉傳的機率比真消息高百分之七十,因為大體而言,它散發比真消息還新穎的風味。」

我想找一下這個研究的來源。不過我覺得這裡也可以討論一下民進黨面臨澄清假消息的做法:可以迅速傳播的資訊圖表、以及主動邀請支持者參與傳播。

「資訊工程思想家、虛擬實境先驅傑倫・拉尼爾寫道:『要讓用戶保持上線,社群網站公司該做的反倒是讓用戶憤怒、讓用戶自覺危如累卵、讓用戶驚慌害怕。』」

「黃背心運動韌性十足,能把彼此衝突的東西都結合起來。它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證明了當代的這種怒火不只源自客觀因素,本質上是經濟面或政治面的問題。」

「至於ˋ不是故意加強刻板印象、煽風點火種族主義、散播傳揚不實訊息才造就參與率,那都不重要。『我們栩栩如生地描寫現實,』摩力希如此辯稱,『沒錯,我們字眼用得很重,不過你會發現,這些情緒其實早就存在人們的心中。』」

sensational journalism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四章|酸民當老大

討論美國政治、川普、班農、以及提及「玩家們」(Gamergate)。

這章我覺得可以跟Kate Manne討論到希拉蕊落選的女性主義解讀一起看(在《不只是厭女》一書裡),滿有趣的。(不同的主義著重在不同的因素和面向。)

「再說得具體一些,官方歷史宣布種族仇恨已經終結的這一刻,種族仇恨卻正在重新組織,並採用更隱微、更當代的嶄新形式,讓它能在八年之後轟動武林、強勢回歸。」

這裡跟Kate Manne對於女性主義的backfire的討論有一樣的看法。

「對班農而言,此次慘痛的失敗是個機會,讓他發現過去渾然不覺的現實:網路世界裡,幾百萬年輕人(主要是男性)完全沈浸在與真實世界平行的現實裡。」

「布萊巴特心心念念的,是重奪文化大權。」

這裡再次回到上面提到的文化、知識(的控制以及支配)和權力。不只是在國家與國家之間,國家內,也有強勢的文化和弱勢的文化。

「布萊特科技網傳達給玩家以及數位宇宙其他居民的訊息很清楚:你們的世界危險了,政治正確這具強大的機器與民主黨的言論審查要把你們最看重的一切都搶走,搶走言論自由、搶走匿名機制 — — 有就是說,搶走迄今定義網路文化的一切事物。自救的唯一方式,就是投入政治。和我們、和川普聯合起來,一起對抗體制、對抗媒體、對抗傳統政治,為你們的權利與認同而戰。」(書裡原本的粗體。)

這段話很明顯地訴諸憤怒、恐懼,讓受眾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不過我覺得有趣的地方是,這段話要產生作用力,受眾必須覺得:

  1. 他們認為網路=自己的世界,亦即網路只為了他們服務。
  2. 對於「言論自由」的想法是=我可以講任何話不需要負責。
  3. 並不認為自己不應該去傷害別人。
  4. 認為網路的重點是匿名。

(當然,刻意去傷害人以及被傷害的人的傷害是否是legit的,這點我覺得不同的案例有不同的標準。例如:說「台灣是獨立國家」的辱華跟說「跨女就是犯罪」的歧視言論,是不同的脈絡和討論背景。但這裡先不仔細討論這些。)

另外我覺得這一章有趣的地方是提到一些操控輿情的人本身是少數族群,但已經內化了某些對於少數族群的歧視和刻板印象。

「米羅是男同性戀,他空開表示不與其他男同性戀共事,因為『他們嗑太多藥、性關係太複雜』」、「他認為女同性戀很簡單,就是一群自吹自擂女」、「『女同性戀以基因的角度來看是不存在的』」、「米羅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是非裔美國人,他本人卻在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及新納粹運動上面走鋼索、擠眉弄眼。」

「在美國鄉村,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只要看到都市精英對川普大爺選總統是如此憤慨又反感,就會相信這個人真的夠格代表他們受夠華盛頓菁英體制的心情。」

「2016年的美國,評價政治人物的標準變得和評價其他名流一樣:首先,他們有沒有辦法吸引關注 — — 這方面,川普雄踞大師寶座。接著,他們有沒有辦法讓別人投射認同 — — 『我能在他身上看見多少的我自己?』」

「參賽者夠不夠真,這是所有電視真人實境秀心心念念的事。簡直湊巧,『像真人』這個特質,也成為評價參與這場政治實境大秀的人選時,選民最主要的考量。」

這裡讓我想調查一下我們對authenticity的執著……

「這些傳統媒體掉進了所有的陷阱,氣憤地回擊哪怕隨便一種挑釁 — — 讓昔日公認為極端的意見充斥在公共辯論之中。」

「他們[自由派的同溫層]一而再、再而三地疾呼,靠著侮辱少數族群、侮辱女人、侮辱移民、侮辱身心障礙者而想攻進白宮的人選,徹徹底底不可能也絕對不可以;但與此同時,他們前所未有地,對此無能為力。」

我也不知道這樣的問題要怎麼解決,除了透過教育慢慢的改變大家的想法。但教育真的太慢了。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五章|布達佩斯的奇怪政治伴侶

討論匈牙利政治情況和芬克爾斯坦(和他在以色列所做過的政治操作)。

「他將『自由派』這個形容詞變成髒話。」

我也一直很想好好討論為什麼政治正確變成髒話。

「接下來的幾個年頭,納坦雅胡將繼續用芬克爾斯坦劃下的這條分化之線,鞏固自己的政治霸業:『我們」對抗『他們』,一邊是以色列民族,一邊是它的敵人。誰沒跟自己站在一起,誰就不是真的猶太人。」

「跟芬克爾斯坦一樣,奧班也是卡爾・ 施密特(Carl Schmitt,德國法學家、政治思想家)的門徒— — 政治呢,首先就是摁名敵人是誰。靠著指出敵人此一核心行動,政治誤陷得以建立、在鬥爭中並肩團結的人組成了社群。」

「『最關鍵的,』布拉格的一場演講中,這為傳奇政治公關顧問[芬克爾斯坦]說,『是大家其實什麼都不知道。在政治裡,你感覺到的真實才是真的。』」

「這些訊息[製造、散播恐懼的訊息]強而有力的關鍵在於它們無所不在

我覺得這點特別顯示出對抗這樣的訊息的困難點,綜合上面提到的:

  1. 如果回應或反駁,則會讓這些資訊進入公共討論。
  2. 不回應,則放任它們到處散播。

「對班奧而言,國家應該為人民服務,這個『人民』指的是匈牙利人中的多數。任何人,哪怕是一位法官、一份報紙,還是一個非政府組織,都沒有權力以捍衛隨便哪一種弱勢或隨便哪一項憲法原則之名,與人民意志的貫徹為敵。」

就我一個外人看來,班奧的說法相當矛盾,因為我並不認為一切以「匈牙利人中的多數」為出發點。

「克拉斯特耶夫認為,讓東方模仿西方變得如此痛苦的,不只是模仿者劣於被模仿對象這樣的預設,也因為西方世界從此有權力按西方標準來評判東歐國家是成功或失敗。從這個角度切入的話,東方對西方的效仿可以看作是一種主權的喪失。」

「指導五星代表上電視時如何說話。針對移民議題,該準則建議採取如下態度:『移民議題總是激起許多情緒,首先是恐懼以及憤怒。因此,上電視的時候,去論述、去解釋條約,甚至提出不管實際與否的解決辦法,全都沒有用。人們已經被自己的情緒控制,認為自己與親人備受威脅。我們沒辦法要求他們傾聽、理解一段完全理性的論述。』因此,該準則建議採取『照抄情緒』的策略,『我們就是你們憤怒與恐懼的出口。』」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六章|物理學家

討論數據對政治的影響,數據和測量數據的精準,以及以數據的結果操作政治事件。以物理學家的角度比喻新的政治發展。

以英國脫歐為例子。

「因此,傳統民主政治的競爭有往中間靠攏的傾向:誰成功佔據政治對弈裡的中間路線,誰就能獲勝。物理學家的運作方式不同。在物理學家的世界中,想要達成共識的話,調教出一個能說服所有人的政治藍圖遠沒有那麼重要。」

「因此,在這個新世界中,政治傾向遠離中間路線。」

「新媒體的邏輯既然是把重心放在能夠激起最強情緒的內容,也就是為穩健溫和的思想家設下了障礙。」

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喜歡Contra Points(突然進入粉絲時間),他很有耐心地去了解和他不同論點的人的想法(例如:JK羅琳的影片)。

「無論在光譜的哪端,所有的主張都逃不開『聲量比真相重要』的法則」

「加蘭(Serge Galam,法國物理學家)呢,則提出了背道而馳的理論,『川普靠兩樣東西獲勝:排斥異己的少數人,以及懂的包容的大多數人。川普透過挑釁的言論想喚醒偏見歧視,而寬容的大多數人雖然不贊同,卻默默容許一切發生。」

我覺得未必是「默默容許」,反對歧視偏見的人,常常聽到一種批評,類似也「必須包容討厭OOO的聲音」(OOO可以帶入各種少數族群)。因為人的情緒是自然、「不可批評的」。當然我覺得這是一種詭辯,不過我也見過一些人因為這樣的想法認為自己不應該去糾正所見到的歧視。

「注視著政治的新世代正在接受反自由民主的行為與準則所構成的公民教育。」

繼續閱讀|回目錄

第七章|量子政治的時代

繼續用物理的理論比喻政治。

「代議民主建基於尋找妥協的要求上,消費者卻早已習慣按個鍵、需求就被滿足」

這邊是我覺得大家對於政治為自己服務的想像需要調整的地方。

「參與的意願幾乎總源於怒火,但參與的經驗,不管是加入五星運動、力挺川普革命,還是投身黃背心運動,都令人身心靈得到滿足,往往還快樂得要命。」

這裡又是政治訴諸情緒。

「一旦進步主義、自由主義的各種溫和政治勢力沒辦法提出一個激勵人心的未來願景,他們就會不斷退縮。」

這個我不完全同意(但也可能是我很天真)。

「是故,量子政治中,我們每個人目睹的世界究竟是什麼版本,其他人是完完全全看不見的。這讓互相理解愈來愈不可能。」

回目錄

--

--

Sad Paradise

feminist ramblings and literary musings 女性主義碎碎念和文學胡言亂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