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她系主任》和失控的取消文化?
8⽉底的時候,Netflix 上了新的短劇《叫她系主任》(The Chair),故事內容講述吳珊卓飾演的⾦智允當上美國⼀所⼤學的英⽂系系主任,是第⼀個成為系主任的亞洲女性,和他在公事上與私人生活中⾯臨的挑戰。
有這樣的故事背景,⾦智允的⽣活當然涉及了很多性別種族的問題。不過我最想討論的是劇中⾓⾊比爾⾯對的問題和取消⽂化。
比爾在劇中是是⾦智允的戀愛對象、上⼀任系主任、廣受學⽣歡迎的老師,有點我⾏我素。在第⼆集的時候,他在課堂中為了講述法⻄斯做了納粹敬禮的⼿勢,被學⽣拍下,在網路上變成迷因瘋傳。也因此他被停課,⽽後面臨被開除的危機。
乍看之下,也許會覺得這邊的劇情在批評取消⽂化。儘管有缺點,比爾在劇中⼤多數時間被描寫成是正⾯的⾓⾊,編劇讓觀眾喜歡他⸺無論是作為(前期)受歡迎、懂得和學⽣溝通的老師、主⾓智允的戀愛對象、智允女兒親近的⼈、或是讓智允和女兒關係改善的關鍵⾓⾊。⽽這樣的比爾,因為取消⽂化⽽無法繼續從事他最愛的職業。
但我不這麼覺得。
我喜歡這部劇的其中⼀個原因是劇裡⾯對取消⽂化的討論比較細膩、呈現多⽅的⾓度看待比爾的納粹敬禮事件和學生後續的反應。並不是只是跟風批評取消文化。
關於這個事件,我想有兩個關鍵的問題:
1 比爾有做錯事嗎?如果有的話,是什麼?
2 學⽣的反應超出比例的激烈嗎?
在回答這兩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談談取消⽂化什麼是取消⽂化?
目錄
什麼是取消文化
Natalie Wynn的取消文化解釋
比爾 VS 學⽣ VS 校⽅
比爾錯了嗎?
抗議學生
反派校方
結論
什麼是取消文化
取消⽂化在現今網路的時代非常盛⾏,基本上來說是⼀種抵制運動,⽤來抵制「做出可議⾔⾏的⼈」。它的出發點是好的,因為很多時候,有些⼈做了⼀些不好的事情,但是卻可以逃避責任。取消⽂化⼀開始是為了讓這些⼈對⾃⼰的⾔⾏負責出現的。然⽽這個⼿段很容易被扭曲及濫⽤,或是當成攻擊別⼈的武器利⽤,於是現在對取消⽂化批評甚多。(除了有⼈覺得取消⽂化被扭曲利⽤以外,也有⼀派⼈認為取消⽂化就算沒有被扭曲利⽤,也是在打擊⾔論⾃由。[i])
繼續閱讀|回目錄
Natalie Wynn的取消文化解釋
在這篇⽂章裡⾯,我想要採⽤哲學普及教育Youtuber Natalie Wynn對被扭曲的取消⽂化的解釋:
他在這部影片裡⾯講了他覺得被扭曲的取消⽂化出了什麼問題,以及還原他⾃⼰被取消的事情經過。
因為影片很長,我稍微整理⼀下Natalie對被扭曲的取消⽂化的論點(也就是該Youtube 影片裡的cancel culture tropes。以下以取消⽂化來代指被扭曲的取消⽂化),並且補充我的解釋,寫在//之內//:
1 有罪推斷 presumption of guilt
當前推特和Youtube盛⾏的取消⽂化會直接把指控當作犯錯的證據。
2 把罪⾏抽象化 abstraction
取消⽂化會把具體的事實變成⼀個籠統的敘述。
// 在這裡我稍微說明⼀下把罪⾏抽象化有什麼問題。通常籠統的敘述會是⼀個範圍比較⼤的東⻄。例如:食物是⼀個籠統的範圍,⽽壽司較為具體。⼀個⼈如果說他喜歡壽司跟他喜歡食物會給聽者造成不同的感覺。把具體的罪⾏變成籠統的敘述會讓觀眾覺得事情變得更嚴重。在籠統的敘述之下,被取消的人可能做錯的事情範圍更廣,更多,因而讓對事情來龍去脈不清楚的人,覺得被取消的人做了天理不容的事情。//
3 罪⾏變成個⼈的本質 essentialism
取消⽂化也會把批判的焦點從不好的「⾏為」,轉移到針對做出不好的⾏為的「⼈」的批評。
// 當然有些時候,做出這些不好的⾏為的⼈,本質上確實是如此。例如:做出恐同⾔論的⼈,也許確實內⼼是認為同性戀和他不⼀樣且比較次等。但也有因為不了解⾃⼰的⾔⾏是恐同的,⽽做出恐同⾔⾏的⼈。取消⽂化的這個特⾊把所有做出不好的⾔⾏的⼈,變成有這樣本質的⼈,進⽽直接批評⾏為者。//
4 假道德主義 假理智主義 pseudo-moralism, pseudo-intellectualism
網路上盛⾏的取消⽂化比起教導、提升⼤家對某個議題的意識,更致⼒於加劇紛爭。比起真正傳遞理念,更熱衷於謾罵。取消⽂化對於不好的⾔⾏的反應,很多時候也過於極端。
// 當然有些⼈很⽋罵。不過如同上⾯講的⼀樣,有時候做出不好的⾔⾏的⼈, 像是《善良的歧視主義者》的作者⼀樣,沒有意識到這樣的⾔論或⾏為有什麼問題。當然也可以批評這樣的⼈太有特權,以致不知道別⼈的辛苦。不過⼤部分的⼈都因為⽣命經驗所限無法體會到很多其他⼈的痛苦。⽽《善良的歧視主義者》的作者這樣的⼈,比起謾罵需要的是更多教育和學習的機會。//
5 零原諒 No Forgiveness
參與取消⽂化的⼈通常不會原諒被取消的對象,認為對⽅的道歉沒有誠意、並非出⾃真⼼。
6 取消⽂化的轉移特性 The transitive property of cancellation
和被取消的⼈有關聯的話,很容易也成為取消的對象。
以上是關於影片裡⾯講到失控的取消⽂化的幾個特質。(因為裡⾯有很詳細講到Natalie 當時⾃⼰被取消的原因,影片很長,在此不細談。)
繼續閱讀|回目錄
比爾 VS 學⽣ VS 校⽅
好,回到The Chair 的劇情裡⾯。為了釐清這兩個問題:
1 比爾有做錯事嗎?如果有的話,是什麼?
2 學⽣的反應超出比例的激烈嗎?
《叫她系主任》影集牽涉取消文化的情節
先回顧⼀下相關事件的發⽣經過:
EP #1
比爾在課堂中談論法⻄斯時做出納粹⼿勢 (在講解absurdism 跟 fascism 關係的時候,沒什麼必要,只是解釋法⻄斯)
EP #2
比爾的納粹敬禮被做成迷因動圖(製作gif 的人特別幫他加上納粹軍裝帽⼦),並且在學生中瘋傳。
第⼆集中在比爾迷因瘋傳之初,比爾跟智允和他女兒在保齡球館玩,⼿機不在⾝上,對於網路上的事情毫不知情。
第⼆集最後,比爾在和智允告⽩時,學⽣出現在智允辦公室外⾯,喊著「希特勒教授滾出去」的⼝號。
EP #3
⼀開始智允警告比爾,叫他不要說挑釁的話。
比爾:我不會使祖國(fatherland)蒙羞。
智允:你知道⾃⼰惹上多少⿇煩嗎?
比爾:你知道我因為真的犯錯⽽出事幾次嗎?我就這⼀次因為太笨⽽出事。
智允:你得認真看待這件事。
現今德國的歌詞第⼆句是“Für das deutsche Vaterland”, Vaterland 就是fatherland,比爾還在開納粹相關玩笑,智允⼜更不爽。
和院長開會的時候,出現了以下的對話:
比爾:我不是納粹。
院長:你覺得拿納粹開玩笑沒關係嗎?
比爾:不是,但我想到兩個納粹走進酒吧[ii]… …
然後比爾拒絕發道歉聲明,要直接找學⽣對談。
比爾:⼤學應該要⿎勵異議的存在,我們應該為這些學⽣感到驕傲。
離開會議之後,智允對比爾發脾氣。
比爾:難道我就讓⼈資部官僚幫我寫道歉⽂?那對我的學⽣來說是⼀種傷害, 他們⼀眼就看得出來。
智允:你知道還有什麼很明顯嗎?就是你的這股傲慢的氣焰。
比爾:我不是納粹,難道我就不…
智允:這跟你是不是納粹無關。重點在於你是不是犯這種錯時,就以為可以拍拍屁股走⼈,完全不⽤考慮後果。
中間⼀個崇拜比爾的學⽣跑去跟比爾說跟學⽣⾒⾯是不好的主意,也提到美國反猶太的新聞和數據。
第三集結尾,智允和比爾討論和學⽣開會時要說什麼,比爾唱起⾳樂劇《希特勒的春天》,繼續不認真看待。
最後,比爾和學⽣⾒⾯。(比爾和學生會談的逐字稿請點。)
當然比爾也不是他表現出來那種漫不經⼼的樣⼦,他認真準備了誠懇的發⾔, 想要和學⽣討論。他的聲明⼀開始也相當順利,直到他無意間講了有點對猶太族群不敏感的話,被學⽣質疑,場⾯才越來越失控。有趣的是,被質疑後的辯解,⼜引來學⽣⽅⾯更多質疑與不信任。(加上院長私⾃請來了警察。)
比爾的嘗試⼤失敗。
EP #4
智允告知比爾校⽅要開聽證會,決定對他的懲處。
EP #5
取消文化被bigot利用。
本來很想要壓下學生對於比爾的抗議(想用公關的道歉信作結)的院長在EP5決定要站在學生這邊,但並非出自考慮到不好的言論有什麼社會效果,而是考慮到學院的形象 。
比爾走在路上被學生丟垃圾,並大喊「小心!希特勒!」
EP #6
智允因為叮囑學生不要跟別人談這件事上學系報紙,標題是英文系主任對非白人學生禁言。
智允說自己被當成波布和史達林對待,說自己被當成比爾的共犯。
聽證會外的抗議。
比爾在聽證會說喜歡文學需要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再次強調自己並無推廣納粹思想的意思。
繼續閱讀|回目錄
比爾錯了嗎?
⾸先我覺得「問題1 比爾是否有做錯事?錯在哪裡?」就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因為我們觀眾是比較全知的⾓度,所以可以看到很多劇中⾓⾊無所得知的事情。
1 納粹和納粹敬禮
做納粹⼿勢就是錯的嗎?
當然這可以說是⾔論⾃由的⼀部份,⼤家都需要可以安全發⾔的環境。另外, 必須理解的是,⾔論⾃由不僅僅只是⼀個⼈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是在發表了這樣的⾔論之後,也必須為了⾃⼰的⾔論負責。
以我們觀眾的⾓度(和當時在課堂中的學⽣的⾓度)來說,很明顯比爾的納粹敬禮並非意圖宣傳納粹理念。
這是我認為比爾不願意道歉的原因。他認為⾃⼰並非納粹,也不是在宣傳納粹理念,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受到⾔論⾃由的保護,可以暢所欲⾔。
這裡讓我想到無論是《善良的歧視主義者》或是凱特曼恩的《不只是厭女》都反覆強調⼀個概念:重點並非做出歧視或是厭女⾔⾏的⼈⼼裡是否真的看不起被歧視的對象或是否真的厭女,⽽是這樣的⾏為會有什麼不好的效果,會如何更強化社會對弱勢或女性的壓迫。顯然比爾並沒有想到這點。
2 諷刺和說明
有的時候,禁忌的議題在妥善處理之後,可以成為發⼈省思的作品,例如台灣最近很多⼈討論的脫⼝秀事件。
在課堂中,納粹⼿勢是必要的嗎?
透過電視畫⾯看到⼀切的我們應該會很清楚知道,納粹不是比爾主要在討論的議題,甚⾄根本只是⼀個⼩⼩⼩的註解。比爾在課堂上談論的是法⻄斯主義和荒謬主義的關係,納粹只是法⻄斯裡⾯的舉例。從這個角度來看,做出納粹敬禮其實很不必要,沒有解釋什麼,也沒有諷刺到什麼。
3 道歉
在EP #3最後,比爾嘗試和學生對話,也是在這裡比爾犯下最致命的錯誤。他在道歉的時候是這麼說的:
比爾:很抱歉讓你們覺得… …
學生:這才不是抱歉。
比爾:如果我讓你們覺得… …
學生:你是因為我的感覺才說抱歉。
學生:你是為了降低個人責任才會說為我們的感覺表示抱歉。
前面比爾跟院長說,學生不是白癡,會看穿他們的意圖。但在自己被學生要求道歉時,比爾也用了學生一眼就能看穿的方式企圖規避自己的責任。
然而比爾有責任嗎?
無論是提出「學校出現納粹塗鴉」或EP #4支持比爾的言論自由的學生都顯示出比爾對於自己的納粹敬禮的行為有欠缺考慮之處。但由於他不認為自己是納粹份子、自己在宣揚納粹主義,拒絕為此道歉。
和第一小點裡說到的一樣,他沒有考慮到他的行為可能會被解讀成「宣揚納粹主義」 — 無論是因為無知的誤會或是刻意的斷章取義。
我認為作為一個文學教授,比爾應該要更加小心謹慎,且在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有如此的效果後,認真嚴肅的道歉,而不是搬出「很抱歉我讓你們覺得… …」這種不負責任的說詞。(這樣的說詞是在躲避責任因為道歉的內容是「讓人覺得不開心」而不是因為「自己做錯事」道歉。)
他應該要知道「很抱歉我讓你們覺得… …」這樣的道歉他的學生可以一眼看穿。
另外,補充說明一下,在和學生談會時,有學生這麼說:
你(指比爾)是為《紐約時報》寫社論的白人終身教授。你真的認為這個論壇平等嗎?
這部分可能是很多人認為取消文化有問題的地方。因為一個人並不能改變自己的身份(男性、白人、異性戀等),但卻因為這樣而不能說某些話或是不能做某些事情。只要做了、說了就罪該萬死。
表面上看來是這樣沒錯,但實際上因為大家都會因為自己的某些身份而被社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待和期待。而有白人、男性、異性戀者這三重身份的人,通常會接受較寬容的對待(也就是大家在討論一些社會現象時,時常會講到的「特權」)。「不能說某些話或是不能做某些事情」很常常是會讓比較弱勢的群族的遭遇更不妙的事情。於是接受寬容對待的人沒有試著幫助弱勢群族,反而讓他們的處境更不利,這樣的事情是會很引人憤怒的。
(主導抗議的學生在智允的課堂也有提及,弱勢族群可以一眼看穿當權者只是為了安撫他們,安插一些PoC在重要的位置,但沒有真正想去改革的手段。同樣道理,這樣的事情也引人憤怒。)
然而,直到影集最後(EP #6聽證會)比爾都還在堅持自己不是納粹份子(以喜愛文學的人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為論點*[iii]),似乎沒有了解到自己錯的地方。當然比爾的發言聽起來很感人,但這樣的論點其實有些薄弱。
因為:
A) 可以站在不同人的角度 =/= 可以站在所有人的角度或是被納粹敬禮冒犯到的人的角度
B) 如果他可以站在不同人的角度看事情,那為什麼無法嘗試去理解學生覺得他有做錯的地方?而且並不只有學生指出他的錯誤,智允也有跟他說過。
比爾作為一個被描繪成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文學老師,在這方面應該要可以做得更好才對。
但是影集藉由這個片段讓比爾在最後以正面的姿態顯現在觀眾面前(以及他最後決定繼續跟學校上訴,因為對教學有熱情),即使他最後受到懲罰,必須面對勝算很低的官司。
繼續閱讀|回目錄
抗議學生
在開始看團體學生和個別學生的行為之前,我想先討論一下納粹敬禮的迷因是怎麼傳出去的。
該堂課有在教室的學生 — — 如同比爾所說的 — — 應該可以看出比爾並非在宣傳納粹理念,那他們在什麼樣的原因傳出這個斷章取義的迷因動圖呢?
影集裡面,學生們看起來是覺得發生了很有趣的事情,紛紛開始拍攝錄影。不過,在這裡可以稍微提及一下前面發生的事情。
比爾因為喪妻,人生相當混沌。第一次上課遲到、宿醉和電腦不小心放出已故妻子懷孕時裸體的影片(而當時比爾自己看得入迷)。可以理解學生對這位脫序老師的行為覺得有趣而拍下納粹敬禮。
不過,不確定的是,後續組織學生抗議活動的人是否是比爾該堂課的學生。(一開始沒在比爾的課堂看到他們。)
1 有罪推斷 presumption of guilt
抗議學生:對比爾做了有罪推斷。沒有了解比爾的納粹敬禮是在舉例法西斯主義。(雖然納粹敬禮在當時的情境下相當沒有必要。)
2 把罪行抽象化 abstraction
抗議學生:從「比爾做納粹敬禮」(具體事實)變成「比爾是納粹份子」(抽象概念)。
3 罪行變成個人的本質 essentialism
抗議學生:同樣,從「比爾做納粹敬禮」(具體事實)變成「比爾是納粹份子」(抽象概念)。從抽象化和變成個人本質開始,讓比爾成為一個在本質上不能被原諒的存在。
4 假道德主義 假理智主義 pseudo-moralism, pseudo-intellectualism
抗議學生並沒有太過激烈、只想製造衝突的行為。他們願意給比爾一個機會好好解釋自己的想法跟道歉就是一個例子。
在EP #3最後的會談中,抗議學生的發言也僅僅是對於比爾講話的內容的回應,一直到看到院長和警察之前,學生都願意對談。
但 EP #5裡面,開車對比爾丟塑膠杯的學生很顯然就有假道德主義的行為,他們並不想開啟談話,只以嘲諷比爾為樂。
這裡可以注意的是,在同一個運動下面,一定會有很多參與程度不一、目的也不一的人。論述的時候,盡量去明確區分,不然很容易讓討論失去焦點。
5 零原諒 No Forgiveness
跟上第4點一樣,抗議學生有意願給比爾機會,讓他好好講述自己的角度。是比爾不負責任的發言自己搞砸了。
6 取消文化的轉移特性 The transitive property of cancellation
智允因為跟比爾的關係,以及自己的不當發言(叫比爾的助教不要對外發表意見)而被看待為學校法西斯代表。
A) 跟比爾的關係
B) 自己不當發言
當然,這兩點只有B)是比較能夠證明他也是「法西斯」的論點。A)就是Natalie所說的取消文化的轉移性。
有趣的是,智允被記者說是下禁言令的時候,學校報紙的標題是Chair of English Department Imposes Gag Order on Student of Color,且搭配智允(亞洲面孔)的照片。記者為了讓報紙更聳動,讓標題讀起來是跟種族議題相關的。然而這個事件裡的當事人都是亞洲人,從附在報紙上的照片可以看出來,但卻仍讓記者有操作空間。
繼續閱讀|回目錄
反派校方
由院長代表的校方應該是這整部劇裡面比較明顯的反派角色。抗議學生和比爾都是有錯有對,但是觀眾可以理解他們的理想和背後原因(學生對於掌握權力的人不積極處理弱勢議題,只是想用敷衍的方式帶過非常的倦怠與憤怒,學生是對的,但是比爾自覺沒有納粹想法,但被誤會很不甘心,儘管有理想,比爾有些跟不上時代),他們都是想讓世界更好的人。
而院長在比爾被學生抗議這個事件的行為則是明顯毫無原則,並且也不在意是否可以解決問題。從擔心學生抗議到想開除比爾平息學生憤怒,這些作為都並沒有真的想要解決問題、朝一個更好的方向前進。
院長也因為智允跟比爾親近,懷疑系主任智允在包庇比爾。顯然這個轉移性不只有存在取消文化裡面。
另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Natalie在他討論扭曲的取消文化影片裡面,有講到bigots通常拿和Natalie「反對扭曲的取消文化」一樣的論點來反駁支持取消文化或跟取消文化有一樣的目的的人。
在影集裡面,像院長所代表的、沒有原則的人卻是會拿跟支持取消文化的人的論點來反對讓比爾繼續在學校教書,達到他平息校園紛爭的目的。
繼續閱讀|回目錄
結論
我覺得這部劇對於取消文化的討論相當細緻,呈現各種不同的面貌和角度。有稍微被誤會、但是也有過錯的被取消的對象、懷有理想但不致於過激的抗議者,和把取消文化作為工具、達到自己目的的人。
雖然不是完全批評取消文化,但我覺得這部劇還是讓比爾以一個正向的樣貌出現。雖然他有錯誤(白人男教授做出不適當的舉動、不顧後果,加上規避責任的道歉),也最後受到懲罰(跟學校打勝率很低的官司)。但是比爾最終沒有給抗議學生一個交代。比爾到底有沒有認真意識到他所做的不好的事情並且誠心為了這點道歉?這點觀眾難以判斷,有點可惜。
但是在抗議學生和比爾的對談中,比爾從一開始的從容演講到被問到(自知理虧)無法回答,觀眾應該可以知道抗議學生理性的批判並非無端攻擊,且是合理的。而雖然影集讓抗議學生看起來比較合理,但還是希望觀眾同情比爾,用浪漫但有點不是很站得住腳的理由讓觀眾站在他這邊。
當然被扭曲的取消文化會導致失控的網路霸凌,我覺得這仍然是一個處在弱勢的人可以使用的工具。當然,只要是工具就有可能被濫用,我們自己在使用取消文化、在網路上公開批判別人時,需要更加謹慎,同時也需要注意觀察「自己的盟友」是不是在利用取消文化。
回目錄
[i] 這個部分值得得寫另⼀篇⽂章討論,這裡就先不討論這個議題。
[ii] 「兩個OO走進酒吧」是一個很常見的笑話開頭。
[iii] 有點類似Howard Jacobson對於莎士比亞不可能是反猶太主義者的論點(“Shakespeare couldn’t be an anti-Semite. It’s impossible for Shakespeare to be an anti-Semite. His mind was too large.” ),詳見:https://youtu.be/piqHNzZ3ULk?t=214